企业简介企业宣言企业荣誉人物天地精英团队成长历程公益万安港澳专属提交表单公司招聘亚洲殡博分会现场记实各大陵园领导来万安园参观省公墓报告会在万安园举行艺术团进入寿星大厦慰问演出集团赴尼泊尔义工团凯旋行业新闻企业资讯法律法规管理之窗殡葬文化碑文墓志红会缅怀传统商品壁葬塔葬艺术商品新型墓碑殡品服务墓区维护代客祭扫骨灰盅盒墓饰用品精品瓷像安葬礼仪仪仗礼仪墓碑更换安葬服务指南延伸附加商品旧碑置换新碑圆满服务流程墓位管理实施细则墓地商品选购须知公墓墓地价格的构成解析主题广场荷花湖区寿山区域建设理念园区俯瞰风水文化朝祖文化福山区域万安园风水元素浅谈公墓商品的八大基本要素万安园打造人文纪念公园的必要性VR沙盘导览VR景点漫游刘湘穗入园朱意兰夫妇罗品超入园王方珍烈士李贵芳入园留学生赖嫦何年发礼仪冯志容落葬王四妹入园殡仪流程服务[2014]捐献者缅怀纪念2008纪念园落户万安园2012-2013捐献者名单2012-纪念大型公祭活动2014-2015捐献者名单2013 - 2014捐献者名单2013省捐献者大型公祭捐献者蔡科铭入驻万安园省红十字纪念园周年追思省红十字纪念园专题纪念2008-2012捐献者入园名单吴华静将在他人身上延续邢丹告别仪式、千人送别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心声各地至万安园交通路线
服务热线:020-82819162  13928931255
绿色生态葬区现已发售,生态节地葬:4800元起

宋朝的土葬与火葬之争

 二维码 266
作者:吴钩来源:南方都市报

读过《马可波罗行纪》的朋友,应该有一个印象:这位游历中国的意大利商人频频提到,他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看到了火葬的习俗,如四川、宁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一带。这不是马可波罗的向壁虚构,而确实是中国宋元时期许多地方的殡葬风气。顾炎武《日知录》的记述也可佐证:“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

朝祖坛二亨日落景观

朝祖坛二亨日落


一些朋友可能会认为火葬是现代社会“移风易俗”的产物,火葬很现代。其实不然。两宋时期,京师汴梁、临安、河东路、两浙路等地,都盛行火葬。宋人说,“河东人众而狭,民家有丧事,虽至亲,悉燔爇,取骨烬寄僧舍中。以至积久弃捐乃已,习以为俗。”两浙路也一样:“吴越之俗,必积累而后办。至于贫下之家,送终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

不独贫穷人家“以火化为便”,江浙一带的富贵人家也多选择火葬,“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墓尔之土以安居,亦致焚如僧”。马可波罗游历杭州时便见过当地人的火葬仪式:“富贵人死,一切亲属男女,皆衣粗服,随遗体赴焚尸之所。行时作乐,高声祷告偶像。及至,掷不少纸绘之仆婢、马驼、金银、布帛于火焚之……焚尸既毕,复作乐,诸人皆唱言,死者灵魂将受偶像接待,重生彼世。”

由于火葬之风盛行,宋代一些城市还出现了火葬场,时人称之为“化人场”。南宋临安城少说也有数十处火葬场,其中十六处因为“建置年岁深远”,到宋宁宗嘉定年间,差不多都荒废了,宁宗又“诏令临安府将见存化人场依旧外,其已拆一十六处,除金轮、焚天寺不得化人外,余一十四处并许复令置场焚化”,重修了十四处火葬场。临安还出现了类似现代“殡仪馆”的服务机构,设有专门的房舍供人存放骨灰罐。

宋代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蔚然成风的火葬现象呢?一个原因跟佛教的普及有关。火葬乃是佛家之俗,随着佛教影响力的扩大,火葬之风也扩散开来。宋人洪迈说,“民俗火葬,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今天的研究者也发现,“根据以往有关的史籍、资料及调查,在研究佛教与火葬关系时,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宋代凡是火葬盛行的地区,佛教都非常发达。在都城汴京、河北、两浙、福建、四川等地是宋代火葬盛行的地区,同时也是佛教最为发达的区域。”

还有一个原因是土地资源的限制,宋朝的国土不如汉唐时辽阔,人口却出现成倍的增长,地少人多的矛盾更为突出。如河东路之所以火葬最盛,便是因为“其境土狭民众,惜地不葬”。宋人自己说,“今贫民无地可葬,又被他说火葬上天,葬礼亦被夺了。”后世的顾炎武也认为,“(宋代)地窄人多,不能遍葬,相率焚烧,名曰火葬,习以为俗。”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总而言之,火葬在宋代的许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习以为俗”,“相习成风”。

不过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不接受火葬(只有少数士大夫赞同火葬)。一位宋代士大夫对火葬的习俗感到不可理解:“今民俗有所谓火化者,生则奉养之具唯恐不至,死则播爇而捐弃之,何独厚于生而薄于死乎?”认为火葬是对死者的不敬。所以他建议,“方今火葬之惨,日益炽甚,事关风化,理宜禁止。”今日的主流意识形态则调了个180度大弯,认为火葬是“文明新风”,土葬才是“陋俗”,殊不知火葬曾经作为一种被先人认定的“陋俗”存在了很久。

其实平心而论,不管是土葬,还是火葬,作为“相习成风”的地方习俗,都是一地人民的价值偏好,未必有优劣之分。对当地人民的价值偏好,政府应当同情之、理解之,尊重人民以自己的意愿选择人生最后归宿的方式。所以,我对宋代政府与部分士大夫意欲禁止火葬的做法,并不支持,正如我也强烈反对现代人掘坟砸棺式的所谓“移风易俗”。南宋时也有人反对火葬禁令,如写《吹剑录》的俞文豹便质疑火葬之禁:“今京城内外,物故者日以百计。若非火化,何所葬埋?”

事实上,宋朝政府对火葬的禁令也没有收到多大的效果。民间火葬之风,可谓屡禁不止。所以南宋初又有官员提出,“既葬理未有处所,而行火化之禁,恐非人情所安。”并建议“除豪富氏族申严禁止外,贫下之民共客旅远方之人,若有死亡,姑从其便。”此建议得到宋高宗的批准。这是宋政府对火葬的让步,允许一部分人选择何种葬礼,听其自便。

在土葬与火葬之争的过程中,宋朝官员的另一种做法则表现得非常明智,又富有人道主义精神,那就是在官地中划出一块“义地”,建成公墓,收葬贫民;或者设立公益性火葬场,助贫家火化。让贫无葬地之民得以葬亲——不管是土葬,还是火葬。前者如北宋的李昭玘,他在河东路的潞州(今山西长治)任通判时,看到“潞民死多不葬”,便划出官地,置备棺材、寿衣,收葬贫家逝者。后者如南宋的张体仁,在苏州创建“齐升院”,作为火葬场,“拨没官田供为常住,贫民死而家不能津送者,则与之棺后焚瘗焉”。土葬也好,火葬也好,政府只是给予资助,而不是强行介入。


值得一说的,还有宋政府在诸州县推广的公益性公墓——“漏泽园”。宋代漏泽园有一套顾全逝者尊严的制度:免费收葬贫穷无葬身之地的逝者和无主的遗骸;坟墓统一规格,约八尺见方,以两块大方砖铭刻逝者的姓名、籍贯、生辰、安葬日期,有亲属信息的,也刻于砖上,作为标记;没有棺木的逝者,政府给予棺木收殓;贫困家庭若有亲人去世,也可主动申请安葬于漏泽园,政府将安排一块九尺见方的墓地——当然,不用收费;漏泽园还设有房屋,以便逝者的亲属来此祭祀。

宋政府又聘请有德僧人来主持、管理漏泽园,如南宋时,仁和、钱塘两县有“漏泽园一十二所”,“官府委德行僧二员主管,月给各支常平钱五贯、米一石。瘗及二百人,官府察明,申朝家给赐紫衣、师号赏之”。僧人由政府支付薪水:每月五贯钱、一石米。每收葬满二百人,可得到请赐紫衣、师号的奖励。

那么宋政府为漏泽园的福利事业投入了多少钱?宋真宗时,每收葬一名死者,政府需要花费六百文钱,包括棺木的费用;宋神宗时,要二千文;到南宋高宗时,大约是三千文。全国各地漏泽园的经费加起来,数目应该非常大。为了让国民在不幸离开人世之后,能够获得有尊严的安葬,宋政府愿意从财政中掏出一大笔钱来,这,便是文明。

文明的社会,不但要让生者有尊严地活着,也要让逝者有尊严地安息于九泉。火葬或者土葬,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逝者的尊严。

园区VR景点

园区VR景点

点击图片进入

朝祖坛一楼观音大殿

万安园全景总览

万安牌楼

水月轩荷花湖

无指针广场

神道及九龙壁

万安桥全景

“佛”字流泉壁

椰林大道

三宝佛大殿

13928931255
电话:82819162
微信:13928931255
(微信同号)
地址:广东广州市增城正果镇光明村马冚
免费专车接送参观选位,预约进入